吳氏宗親總會泰伯紀念學校
一人有一個夢想
GRWTH 與吳氏宗親總會泰伯紀念學校攜手協助孩子尋找目標、追求夢想,由吳信昌校長、侯達燊副校長及曾令恆老師們分享他們的尋夢過程,藉此鼓勵學生們勇敢去追夢,鼓勵學生透過 GRWTH的「成長日誌」進行持續性的紀錄,找尋方向。
吳信昌校長的分身-藝術家
多才多藝的吳校長從小已經喜歡畫畫,一直夢想成為藝術家。長大後,在微妙的際遇下投身教育界並成為了校長。
他中學的目標是藝術作品能夠擺放於香港大會堂的展覽廳,希望獨一無二的創作能夠感動別人。年少時,吳校長機緣巧合下地將自己所畫的水墨畫以 600 美元高價售予一位外國人。他回想著,當時第一位客人所給予的並不是金錢上的滿足,而是打從心底的鼓勵和認同。就是這一份支持,鼓勵了他將心中的熱誠延續下去。
時至今日,吳校長並沒有放棄這份理想,他的作品不單在香港大會堂的展覽廳展示過,更分別於廣州和澳門展出,部份作品更被香港藝術館所收藏。
吳校長勉勵說:「生活不是只有工作就埋沒夢想,兩者沒有衝突,同學們請於專注學業的同時,放手追逐夢想,為目標努力」。
「歷程」引領「夢想」與您相遇
不是每個人從小就擁有夢想,其實夢想都可以去找你。
侯達燊副校長於負責帶領拔尖學生參加各類型比賽時,找到夢想的苗頭。他希望於學生定立及追逐目標的過程中,擔任陪伴成長的角色,培育他們擁有正向態度、教導他們勇敢面對並且克服困難,於訓練過程磨練恆心與毅力,希望孩子成就為心理意志堅定的人。
侯副校長很享受與學生的互動,及投入教育所獲得的滿足感,原來一直所追求的夢想,就在身邊。
歷程已引領夢想找到你!
攜手開拓夢想園地
喜歡設計、實驗的曾令恆老師在成為老師之前是一位科學家,機緣巧合下來到學校擔任代課老師。年輕的他理想在發明及研究方面大展拳腳,任教第一年便覺得學校生活與理想不一致,希望完成代課後退出教育界。可是,緣份的驅使下,曾主任兜兜轉轉又回來開展了教學生涯。
條條大路通羅馬,實現夢想的路並不單一,他開始協助學生作思考方面的訓練,將發明應用於環保及創作上,增強學童的邏輯能力,用心裁培孩子成長。
原來在實驗室以外的地方,也能展開研究及發明,只要心中有夢想就不受地方限制,處處都是開拓夢想之地。
夢想融入生活
從校長心醉於陶瓷、副校長熱衷於學生比賽及曾老師投入於研究發明,他們同樣都是寓興趣於工作。
「台上一分鐘,台下十年功」,除了欣賞別人的成功之處,我們亦要留意別人追夢背後的過程與付出。
從今天起利用 GRWTH 成長日誌紀錄實踐夢想的過程吧!縱然偶有挫折或失敗,同樣是成就夢想的重要階梯。
單靠記憶未必可以將每一個片段和細節收藏好,利用科技的協助,將圖片、心情、地點等資訊好好儲存,這些都是我們將來重溫、回顧、反思的好助手。
學習經歷+反思自省=學習效能
美國教育家約翰.杜威曾經發表兩項最重要的教育思想:連續性,及於實踐中學習
到底如何在生活中實踐理論? 其實學生可將每日所發生的事情,例如課堂上學習的新事物;比賽後的心得和感想;日常生活遇到的成功或失敗…… 透過 GRWTH 「成長日誌」作為紀錄工具。
學生使用「成長日誌」持續性紀錄有助於了解真實的自己及培養堅持的習慣,將每日所發生的事情紀錄,從反思中領略今天的我如何跨越昨天的我。從經歷中覺悟,再回望生活上追夢的過程;從錯誤中反省,從而顯示持續性的進步,一步一步邁向成功道路。

用心,才能看得見孩子成長
歷程能引領夢想 GRWTH 成長日誌助學生記錄一切
GRWTH 亦因為「支持和鼓勵」而設計出嶄新的「家庭成員」概念,讓全家人一起創建孩子的成長歷程檔。就像兩位分享嘉賓所言,不只夢想才能引領歷程,歷程也會引領夢想,而學生的歷程則有賴學校及家長的幫助和陪伴而逐漸累積。
學校亦希望家長和學生可以透過 GRWTH「成長日誌」的協助,利用手機輕鬆便捷地將小朋友的校內、校外經歷全面記錄,以探索孩子的個人能力、才華,發揮他們獨特的潛質。透過 GRWTH 「成長檔案」的分析,家長可以協助子女培養自省的習慣,提高思維及品行水平。當然,也要配合家庭學校的良好溝通,方能給予孩子基礎及機會讓他們積極主動地開拓心中的夢想。

曾老師於上述活動期間透過 GRWTH 的「即時訊息」 分享新聞資訊,並呼籲家長們踴躍支持比賽活動。
線上線下活動.愛的串聯
GRWTH 早前拍攝了一套微電影 -「看得見」,以校園為背景,泥污作引子,誤會為主軸,以帶出培養孩子正向價值觀是每個家長所面對的挑戰。
微電影推出後,更於 Facebook 專頁舉辦了分享比賽,鼓勵家長分享親子間曾產生的誤會,和冰釋的經過。吳氏宗親總會泰伯紀念學校十分支持是此活動,除了多位家長們踴躍留言參與,學校亦幫忙利用「即時訊息」分享及提醒家長參與。最後,是此比賽的兩位勝出家長均由本校包辦。
馬上登入以下連結觀看 GRWTH 微電視《看得見》: https://youtu.be/BYOBgPIhBX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