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main content

近年香港社會喜歡談論「夢想」,聖若翰也趕上潮流-不過他們想培育學生的,是朝著夢想前進的毅力。因此學校在德育及公民教育科設有個人成長課,而融入話劇元素的成長戲劇課更是三至六年級的必修課。

毅力造就「藝」力

如果說學業和品德是聖若翰發展的第一、第二個目標,學藝便是緊隨其後的第三,而每項「藝」要全心投入,學生毅力必不可少。以戲劇為例,想為觀眾演出精彩的戲劇,何嘗不是一個「夢想」?「夢想」對孩子而言是較空泛的概念,所以德公科選擇具體一點,要求學生在來年的學習計劃中找到「對自己的承諾」。校方也想善用周邊工具,如智能手機和電腦,多媒體地幫助孩子建立、整理當中的思考過程。GRWTH在計劃中正好擔任重要的角色,鼓勵學生努力兌現承諾,並藉著時刻回顧自己立志的過程,下定決心,為夢想起航。假以時日,即使追夢時候感到迷失或疲憊,回首一看發現自己已走了一段很長的路,便能繼續堅持,養成披荊斬棘的毅力。
每次戲劇表演後,台前幕後的劇組也會就演員表現、角色互動、觀眾即場反應等不同因素檢討成效,找出能令下場表演變得更精彩的方法。同樣,在尋夢的旅程中,記錄和檢討決不可少。善用 GRWTH 的學習歷程表和日誌,校方可以有系統地檢視學生要走的路和要準備的行程計劃,在有需要的時候建議合適的改善方法,以夢想和承諾引領學生前行。

加入學生和家長的觀點
擴闊教學的廣度

傳統教學總是要求老師和學校負責評核教學成果、調整教程。在學校,老師靠觀察學生的表情和堂上的反應,來反思教學進程。畢竟教與學是雙向的過程,單靠「教」的一方評估,未能全面配合每個學生的學習進度,作出適時的調節及跟進。因此葉校長希望能利用 GRWTH容許多方參與的平台,擴闊教學的廣度:「既然 APPS(的應用)這麼廣泛,不一定是靠老師觀察,學生自己和家長,加上老師可從不同角度協助學生參與。」在 GRWTH上,表達的方法不再限於書寫,學生可以透過語音、拍照、畫畫等,以適合自己表達的形式進行。今天學生的學習需要是多元的,他們的學習模式不同了,多媒體的表達方式正正能配合他們不同的學習需要。
ST_JO_PIC_2

讓教育回歸日常生活

GRWTH不會勉強學校升級現有資源和器材,反而是透過整合,為學生、家長和學校提供更方便的服務。只要將學生的學習歷程上載到應用程式,家長即可以在智能手機上處理孩子的學校事務,隨時可以「進入角色」,不再需要學生回到家中才可處理。葉校長指,這種模式對家長的壓力也可舒緩一點:「只要是他們覺得適合和孩子聊天的環境就可以,孩子也不會覺得(聊天)很沉悶。」家長隨時可以檢視孩子的進展,不需拖著疲倦的身軀回家,勞累地繼續教導和跟進孩子的事情:學校通告簽名、雜項費用、查核中英數常的功課、學校資訊…… 既然成人天天「機」不離手,在家校溝通中活用智能手機,便自自然然能讓教育融入學生和家長的真實生活,間接也促進了親子交流。
同場接受訪問的林主任身兼老師和父親兩職,更清楚家校溝通平台的可能性。他表示「以前很可能我不會知道,或要額外花時間去了解…… 現在可能在我放工回家前、與女兒見面前,我已知道學校發生什麼事。」省卻了處理行政雜項的時間,便可換來更多親子交心的空閒。
ST_JO_PIC_3
另外,林主任也很喜歡GRWTH的「分享」功能,不單讓家長和學校參與孩子的成長,更讓家長和孩子可以在歷程檔上互相分享照片,分享生活。日誌更可以選擇在家庭中共用,把孩子身邊其他親密的人,加入一起管理他的學習歷程,令家庭中的溝通建立可以多方向的連繫。他亦期待將來可以把孩子的 BMI、身高體重、借書紀錄的資料也同步加到家長的智能手機上。
新一代的教育政策,已逐步轉向培育學生的21世紀關鍵技能。運用資訊科技輔助學習,經已是新一代學生必要掌握的技能和態度。而作為學校、老師和家長,應如何繼續為孩子營造更佳的學習環境,培養更俱個性化的才能? 相信正確地運用資訊科技,加強家校溝通將會有助找到答案。希望 GRWTH 能夠成為大家的成長良伴,伴隨孩子向夢想進發。